向海图强展新卷 乡村振兴结硕果 珠海市庆祝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举行

开幕式现场。

港澳青年获赠“创业金钥匙”。

珠海有机农业合作签约。

相关人员展示年鱼。

新农人在活动现场直播卖螃蟹。

渔农产品展销摊档。



金秋送爽,伶仃欢歌。10月11日上午,珠海市庆祝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在风景如画的万山区桂山岛举行。
珠海不仅拥有现代都市的蓬勃活力,更蕴含着农耕文明与海洋文化的深厚底蕴。本次活动首次深度融合海洋牧场、海岛旅游与农耕文化,打造了一场集成果展示、文化展演、美食品鉴、港澳创新创业于一体的全民丰收嘉年华,全方位展现了珠海“三农”工作及“百千万工程”的丰硕成果,搭建起促进城乡融合、弘扬农耕文化的欢乐舞台。
本次活动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和珠海市人民政府指导,珠海市农业农村局、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管委会、珠海市港澳流动渔民工作办公室联合主办。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陈东,珠海市副市长黄振球及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各区镇相关领导,“百千万工程”典型村代表、企业代表、港澳流动渔民代表、媒体代表及市民游客齐聚一堂,共庆丰年、共享美好生活。
以节为媒 掀起推进“百千万工程”热潮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亲自推动设立的节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
启动仪式上,黄振球代表珠海市委、市政府向广大农渔民朋友和“三农”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他指出,近年来,珠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13”思路举措,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牵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截至目前,珠海累计培育建设了95个典型村、11个典型镇、4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创新形成了“统种同种”“陆海接力”“绿美经济”“多户联建”等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珠海经验”。本次丰收节庆祝活动与“年鱼”产业发展大会相结合,邀请港澳流动渔民共同参与,全方位展示珠海现代农业与渔业的融合发展成果,是珠海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展现乡村振兴成果的生动实践。珠海将聚焦重点在西部、特色在海岛、着力点在镇村,持续掀起全域推进“百千万工程”热潮,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为广东谱写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篇章贡献珠海力量。
活动现场发布《珠海市典型村建设十大案例》。万山区桂山镇桂山村,昔日破旧石屋变身美丽庭院,港澳青年在此开拓“营地+团建+研学”新业态。高新区会同村,岭南古村风貌融合雅致庭院、风味餐饮,让古村焕发新活力。斗门井岸镇草朗村,11项人居环境改善项目扮靓乡村,提升村民幸福感。案例集中展示珠海在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领域的创新做法,为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提供“珠海样板”。
活动还设置“追梦人”分享环节。三位乡村振兴“追梦人”代表登台:深耕良种鱼苗培育的乡土专家黄舜梅、推动粤港农业合作的博士曾赞安、将海水鱼成功带上高原的科技专家骆明飞。他们分享扎根乡村、科技兴渔、联通港澳、援藏攻坚的奋斗故事,展现珠海新农人多元奋进的时代精神。
为激发青春力量,活动特别设置了粤港澳青年创业分享环节。十位在“农业+文旅”“农业+科技”等领域崭露头角的港澳青年创业代表登台分享创业理念。珠海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江村索朗向他们赠送“创业金钥匙”,彰显珠海乡村携手港澳青年共拓未来的开放姿态。其间,港澳青年还走进港珠澳农业示范园,考察现代农业新技术;登上“格盛1号”深远海养殖平台,现场投喂鱼群,体验“耕海牧渔”,感受大国渔业澎湃动能。
五大亮点 勾勒现代农业“特区路径”
本次丰收节系统展示珠海现代农业发展成果,呈现一条以海洋牧场为引擎、以港珠澳大桥为通道、以产业园冷链为支撑、以“媒体+”为翅膀、以区域品牌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特区路径”。
海洋牧场构筑“蓝色粮仓”——伶仃洋上,“格盛1号”等智能化养殖平台巍然矗立,构成“蓝色粮仓”生动注解。珠海在全国首创“标准海”模式,打造“拿海即开工、完工即投产”的海洋牧场样板区,大幅缩短项目落地周期。2024年,全市海域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6%,深海养殖水体、产量、产值预计实现“三个倍增”。“珠海范式”正加速成型,为全国耕海牧渔提供宝贵经验。
港珠澳大桥打通“生鲜丝路”——仪式现场通过视频展示鲜活农渔产品经港珠澳大桥运至港澳的实况。随着大桥经贸新通道加快建设,通关环境持续优化。今年4月大桥生鲜冷链通道开通,每天清晨,载着青蟹、鲍鱼、东星斑的货车快速抵达港澳市场,让港澳居民餐桌上多一份“珠海鲜味”。这条“生鲜丝路”重塑大湾区“餐桌经济学”,凸显珠海作为珠江西岸高附加值冷链产品集散中心的战略地位。
产业园与冷链强链增效——在“珠海年鱼产品发布”环节,五款融合了港珠澳大桥、海浪等元素的年鱼礼盒亮相,涵盖万山金鲳鱼、金湾黄立鱼、斗门鳗鱼、创新鱼松产品及存活12小时的鲜活速运礼盒。强大产业园和冷链物流体系提供支撑。近日,斗门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项目集元水产新工业园投产,引入格力定制研发的水产行业首条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效率提升300%,用工成本降低60%。配套冷库储存总量超21万吨,正成长为珠三角最大水产品冷链物流基地之一。活动特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专家发布《珠海海鲈鱼生生产管控技术规范》,为海鲈鱼安全生产与品质提升提供关键技术依据,标志产业进入标准化新阶段。强大加工、冷链与标准体系,助推以白蕉海鲈(全产业链产值186亿元)为代表的“年鱼经济”持续升温,成为农业经济支柱。活动现场,主办单位还为万山金鲳鱼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的四家企业授牌。
“媒体+”赋能品牌破圈——在“媒体+”战略赋能下,珠海农产品品牌传播与市场开拓迈上新台阶。珠海积极响应省行动方案,明确将“珠海年鱼”和“白蕉海鲈”作为重点品牌打造。通过联合媒体推出“粤味明珠”推广、举办美食分享会与直播带货、依托融媒体IP讲述品牌故事等组合拳,白蕉海鲈形象日益年轻立体。品珍科技联合东方甄选直播售出超30万条海鲈,销售额破800万元;集元水产与香港九龙冰室签下20吨采购意向,体现“媒体+”从传播力到产业驱动力的成功转化。
港澳流渔公用品牌凝聚三地情深——港澳流动渔民渔获多为野生深海鲜鱼,如红杉鱼、马鲛鱼、金线鱼,肉质紧实、风味浓郁。但受重生产、轻市场传统影响,存在粗放销售、无品牌销售情况。此次活动中,“流渔”品牌Logo正式发布,是推动港澳流动渔民渔获品牌化、数字化的关键一步,也是广东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新尝试。以品牌建设提升“流渔”优质海产价值,让深海味道更快“游”进更多家庭餐桌。
合作共赢 多轮签约构筑产业发展共同体
本次丰收节精心策划全岛互动活动,让市民游客“沉浸式”体验丰收喜悦。
第一次来到桂山岛的蒙女士说,“丰收节很好玩,还能了解很多珠海农业的发展知识。”在本次丰收节的非遗展位上,金湾区文化馆馆员李玉婷向游客表示,用竹草编织制作耳环、手机吊坠,这些创新让非遗更具活力,更受游客欢迎。
“珠海年鱼”推介区,多家龙头企业展示年鱼文化与品牌实力。重点农业企业推介区,15家企业带来乳制品、绿色食品、凉茶、水产等特产,市民可一站式品尝“珠海味道”。遵义、林芝、茂名等帮扶地区优质农副产品同步亮相。
非遗民俗区,三灶竹草编织、金湾柴烧陶、斗门东湾剪纸、高新糖画、桂山贝壳画等技艺现场展示并开放体验。舞狮锣鼓声中,福气与美味共享。
直播推介区邀请网红村播、媒体主播、港澳青年创业代表带货,以“线上直播+线下销售”新模式,助推珠海农产品走向更广市场。
活动设置三轮集中签约,聚焦“珠海年鱼鲜活速运合作”“香港-珠海有机农业合作”“年鱼购销与科技合作”等内容,深入推动产业合作,合作金额超1亿元。
以节聚力,向海图强。金秋桂山岛,海风裹挟稻香与渔获芬芳,见证这场山海之间的丰收盛典。从典型村蝶变到海洋牧场蓝图,从大桥“生鲜丝路”到“年鱼”百亿产业,从“媒体+”赋能到流渔品牌凝聚三地情深——今日珠海,正以“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将丰收喜悦转化为振兴动力,将区域特色锻造成发展优势。
站在新起点,珠海将继续深耕“三农”沃土,释放“特区+湾区”叠加效应,绘就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壮丽画卷,为广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珠海力量。
新农人说>>>
黄舜梅:龙胜良种鱼苗培育有限公司创始人,一位怀揣梦想、扎根珠海金湾二十载的水产育种领军人。
2004年,她与爱人来到南海之滨,坚信“坚持梦想和正确的方向,才能成功!”创业初期,她直面滩涂险境与水源困境,通过运海水、保水质艰难起步。2008年,她顶住压力抵押贷款引进设备,成立珠海首家苗种企业。她深知技术创新是生命线,组建团队并与科研院所紧密合作,于2013年成功孵化首批人工马友鱼苗,并于2020年获全国首个省级四指马鲅良种场认定。她积极践行共同富裕,带动500多户农户增收。作为省人大代表,她建言建设国家级良种场,立志“带动更多父老乡亲一起唱响‘百千万工程’的海洋牧歌!”
骆明飞:珠海农发中心水产专家,一位将渔业梦想扎根西藏高原的科技工作者。
2022年他援藏时发现当地难见鲜活鱼虾,立志“要让藏族同胞吃上自己养的鱼”。面对高原严苛环境和前人失败教训,他坚定回应:“我不是一个人,在我的身后,有团队、有珠海、有广东、有千千万万相信奇迹的人!”他跳进刺骨江水抢修设备,膝盖抽积水上百毫升仍坚持调研;曾连夜奔袭200多公里营救被困鱼苗。三年来,他带领团队取得二十项专利,建成首个“蒙古包式恒温鱼池”,实现鱼苗本土化繁育,更培养出一批当地技术骨干。当听到藏族同胞称赞“这鱼真鲜!这虾真甜”时,他欣慰地说:“所有的苦,都化成了甜;所有的梦,都开成了花。”他用行动证明,只要心里有光,再高的山也能攀登,再远的路终能抵达。
曾赞安:一位横跨影视与农业的独特追梦者。
他不仅是华农香港校友会会长、香港有机认证中心总干事,更是一位将学术理想扎根于土地的农业专家。20世纪90年代,他曾参与《包青天》等电视剧的拍摄工作;1996年,在香港回归祖国前夕于斗门拍摄《再见艳阳天》时,他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我深信‘民以食为天’,”曾博士回忆道,“这促使我毅然投身农业领域。”
怀抱这份信念,他进入华南农业大学深造并获得博士学位。在科研道路上,他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发现了两个新的昆虫品种,还拥有多项有机农业专利,这些发现恰恰印证了珠海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谈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曾赞安博士欣喜地表示:“港珠澳大桥开通后,农产品运输和香港市民‘北上’都非常便利。特别是农产品,晚上九点下的订单,凌晨就能从珠海送达香港。”从荧幕到田野,曾赞安博士始终秉持初心,用实际行动推动着有机农业的发展,搭建起连接香港和澳门的绿色桥梁。
(来源:珠海特区报)

.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