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 市政协 开放广东 智能问答 | 手机版 网站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珠海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第20240028号提案答复的函

民建珠海市委员会、致公党珠海市委员会,卓俏珊委员、沈汉国委员:

民建珠海市委员会提出的《关于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大力发展特色乡村产业的提案》、致公党珠海市委员会提出的《关于盘活农村集体留用地,助推“百千万工程”的提案》、卓俏珊委员提出的《关于高标准推进“百千万工程”加快我市水产养殖鱼塘升级的提案》、沈汉国委员提出的《关于实施海鲈“陆海联动、接力养殖" 技术 助力“百千万工程”的提案》等提案(并案第20240028号)收悉。我局经认真研究,并综合市财政局、市科创局及各区政府(管委会)等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大力发展我市乡村特色产业

近年来,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聚焦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按照市委“1313”思路举措,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着力构建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推动我市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关于加强规划引领和政策供给的建议。一是我市编制了《珠海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宜游、农民富裕富足25个指标;《珠海市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提出了“一带一区一廊多园”点线面结合的乡村产业结构,并规划了粮食、咸淡水养殖、海洋渔业等10大乡村产业发展目标和空间布局;《珠海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22-2030)》和《珠海渔港经济区建设规划(2021-2030年)》优化了水产养殖空间布局。我市先后出台《珠海市深海养殖和远洋捕捞扶持措施(暂行)》《加快推进珠海市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珠海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物业经济工作方案》《珠海市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重点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正在制定《珠海市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质量发展措施(试行)》《珠海市现代农业产业“补改投”项目试点实施方案》等产业扶持政策。在区层面上也出台了《斗门区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加快推进斗门区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五条措施》《斗门区农产品质量认证、农业知名品牌和“菜篮子”基地奖励办法》《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促进海岛旅游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二是市财政部门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发展,2021-2023年市级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实际投入农业产业发展类资金6.79亿元,其中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资金1.44亿元;2024年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32亿元用于农业产业发展。2023-2024年市级乡村振兴专项资金(新增债券)安排金湾区“珠海市都市现代农业(热带水果)示范区项目”6000万元,用于开展农业设施大棚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2021-2023年斗门区莲洲镇获中央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资金共7500万元,2023年珠海市获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金鲳鱼产业集群)资金3000万元;2024年我市成功申报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最多可获中央及省级资金共4亿元。

(二)关于做好乡村特色产业布局的建议。一是我市初步建立“跨县集群、一区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珠海特色产业体系;创建了斗门区白蕉海鲈、金湾区黄鳍鲷等7个产业园,基本形成特色养殖、海洋牧场、预制菜、热带水果、休闲农业为主的乡村产业结构,渔业占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近80%,“白蕉海鲈”入选2023年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斗门鳗鱼”入选2024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单。二是全市乡村产业布局科学合理、产业集聚度高、优势特色明显,斗门区是全市粮食与海鲈主产区,金湾区黄立鱼、青蟹、热带水果等产业具有优势,万山区以海洋渔业、海岛旅游为主,高新区古村旅游具有特色。三是加强特色专业村镇建设,先后培育了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个、省级专业镇3个。白蕉镇海鲈产业养殖逐渐发展为全国最大的海鲈生产基地,海鲈养殖面积2.6万亩,产值22.58亿元;莲洲镇罗氏沼虾养殖面积1.06万亩,产值5.3亿元,且莲洲镇休闲农业初具规模,形成了岭南大地、十里莲江、沙湾小院、天天惦记等一批品牌;乾务镇水产养殖面积2.6万亩,年产值12.8亿元,鳗鱼、青蟹是主要养殖品种;斗门镇荔枝、水稻具有一定的优势,斗门荔枝有御金球、脆绿、仙进奉、糯米糍、玉荷包等优质品种,通过荔枝产业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平沙镇罗非鱼、特色水果花卉具有相对优势,水产养殖面积近3.3万亩,水果种植面积1.1万亩;红旗镇是黄立鱼主产区,水产养殖面积约1.2万亩,产值约4.6亿元;桂山镇、万山镇以深海养殖和海洋捕捞为主,海岛游发展相对较好。四是打造一批特色专业村,培育国家级专业村4个、省级专业村17个、市级专业村16个,其中昭信村、大林社区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如白蕉镇灯笼村、昭信村主要养殖海鲈和虾,桂山村和桂海村主要是以金鲳鱼、石斑鱼等深海养殖,年产值均超亿元。乾务镇湾口村以鳗鱼产业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乾务镇石狗村主导产业为锦鲤鱼,年产值超2亿元。

 (三)关于集中力量培育特色典型的建设。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我市1区4镇50村入选广东“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名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典型村培育工作,32名市领导定点联系到50个选育典型村。突出特色定位,明确创建思路举措,出台《珠海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典型镇村培育发展支持措施》《珠海市和美乡村建设“一村一策”工作方案》《珠海市“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居擂台赛实施方案》等政策。建立典型村“一村一策”项目库,将各典型村创建任务全部落到具体项目上,围绕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谋划项目318个,涉及各类资金约22亿元。坚持典型村打造与示范带建设一体推进、联动发展,根据各示范带的建设主题和定位,确定“带”内典型村的发展方向、特色定位和实施路径。汇合各方力量推进典型村建设,统筹50名农业科技特派员精准对接50个典型村,组织相关科研专家、乡土专家等开展“组团式”科技服务;市国资委、市工商联分别牵头,发动更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支持典型村建设。我市全部典型村居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其中18个达到省定特色精品村标准;50个典型村中有23个村获得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资格,莲江村作为唯一行政村在全省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上作交流发言。

(四)关于推动龙头企业帮扶带动的建议。持续推进“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充分发挥组团单位资源叠加优势,全力推进组团纵向帮扶到村工作。市委、市政府印发了《珠海市组团纵向帮扶村居工作方案》,对全市122条行政村开展组团式帮扶。各组团帮扶单位在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持续精准用力,推动帮扶工作落地落实见成效。截至2024年6月,我市在广东省“千企帮千镇 万企兴万村”信息管理平台录入今年对接帮扶项目68个,投入帮扶资金1560.43万元。安排市属国企重点帮扶20个农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引导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商(协)会等社会力量投入乡村振兴帮扶工作,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如格力集团对接帮扶斗门区乾务镇夏村村龙蟠坊项目,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夏村村集体拥有8.8万平综合体物业,为村集体每年增收超500万元,并创造近200个就业岗位和自主创业机会;珠海三灶城市资源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与鱼林村合作开发横石基村文旅项目,近期已投入资金约300多万元。各镇村利用农村综合改革专项资金探索村企合作发展特色产业模式,如位于莲洲镇东湾村的珠海市悦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村集体联合打造的兰花生产基地项目;位于莲洲镇獭山村的珠海农夫壹亩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村集体合作开发的獭山村“鱼菜共生”工厂化养殖基地项目;石龙村利用农业产业园资金与民宿企业开发一批特色主题文化民宿,探索出“共同开发,企业运营,收益分成”的村企合作模式。乾务镇网山村“临时停车场建设”“临时市场建设”等项目,都有效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五)关于打造乡村特色产业集群的建设。2023年4月珠海联合湛江成功申报广东金鲳鱼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助力我市海洋牧场建设。我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建设海洋牧场及预制菜重点产业链,成立了产业链专班,制定了产业地图、招商图谱,不断强链补链延链,补齐种苗、水产精深加工短板。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以水产品加工为主的预制菜产业发展,突出“地标产品+装备制造+珠澳合作”的产业链特色,利用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等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斗门区预制菜产业园一期白蕉现代冷链物流园已建设完成,建设30万平方米水产品深加工厂房和20万吨低温、超低温冷库,已进驻预制菜企业14家;产业园二期预制菜5.0产业园标准厂房已竣工验收,总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3亿元;投资2.5亿元的海鲈产业服务中心项目正在建设中。加强品牌建设,连续举办中国“年鱼”产业大会,发布一批“中华好年鱼”等预制菜爆款,利用国家和省市主流媒体持续开展宣传,积极推荐申报“广东粤字号名牌产品”“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我市农副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业稳步发展,2023年全市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125.13亿元,同比增长1.6%;食品制造业产值87.05亿,同比增长21.6%。

下一步,我市继续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聚焦培育乡村特色优势产业,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创新要素配置方式,不断补强产业链短板,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落地,推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转型升级。

二、盘活农村留用地

(一)健全政策体系,多措并举盘活农村留用地。2023年我市出台了《珠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村村有物业”自然资源要素保障的实施意见》,提出至2025年底,金湾区、斗门区共115条行政村,每条村确保有不少于10亩的留用地或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发展“村村有物业”;严格落实每年不少于10%的市级用地指标保障乡村振兴项目新增建设用地需求;鼓励以多种方式推动留用地指标兑现;鼓励将留用地用于工业“标准厂房”或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鼓励村集体与国企合作开发留用地,严格控制留用地用作房地产开发;规范留用地入市流转,鼓励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探索多种创新模式,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二)强化用地保障,落实用地要素指标。一是推进试点区域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根据自然资源部和省自然资源厅有关工作要求,斗门区已被列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试点,市自然资源局指导斗门区制定《珠海市斗门区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实施方案》,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后已于2023年8月15日正式印发实施。二是推进点状供地,强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按照《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实施点状供地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通知》(粤自然资规字〔2023〕2号)要求,我市已预留了10%市级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保障点状供地项目用地需求,优先保障点状供地项目建设用地空间,并已出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点状”供地流程(试行)》规范项目供地程序,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3年,全市使用市指标223.61公顷,其中用于乡村振兴项目约26.64公顷,占比约12%,保障了斗门镇新乡村历史留用地、乾务镇荔山村历史留用地、上横大桥、斗门区党史馆等一批项目用地指标需求。优先保障“百千万工程”项目所需用地指标,安排市级用地指标110.55公顷保障了各区各类产业项目用地指标需求,助力各区工业经济发展壮大,同时保障了一大批交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用地指标需求,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三是充分利用三资平台盘活利用闲置留用地。如通过召开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大濠冲村二联七队留用地开发问题,斗门区创新性使用区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管理平台开展留用地合作开发项目,主动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全面考虑风险隐患,促进公平阳光交易,保障成员合法权益,顺利完成大濠冲村4.15亩留用地合作开发项目交易,为大濠冲村带来478.5万元的土地收入,引进社会资本带动村集体收入增长。

(三)村企合作开发,壮大集体经济。以金湾区红旗镇为例,借助《实施意见》的利好,该镇积极按照产城融合现代产业发展模式打造高质量产业发展新空间,促进现代产业链有效构建和产业生态加速形成,降低中小项目落地成本。该镇小林村通过联手国企珠海市红正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打造厂房项目,将村集体约8000平方米的留用地创新盘活,用于建设厂房以及具备办公与宿舍功能的综合楼,按照市场价,厂房建筑出租费平均每平方米20元,该项目建成后在正常运营期内每年租金收入约440万元。以高新区永丰村港湾七号为例,高新区积极探索“国企+村集体”共建产业新空间,创新土地流转和物业分成新模式,以永丰股份合作公司7宗低效闲置生产留用地作为试点,通过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流转合作、物业实物分成的模式,由国企高新建投公司整合利用,建设“港湾7号·智造超级工厂”5.0产业新空间,总建筑面积约37.5万平方米,村集体参与分成的部分约12万平方米,土地流转合作期限届满后,用地使用权和所有地上建筑物业及附着物将由村集体无偿收回运营;通过合作,物业租金收益由每年320万元预计可提高至每年3000万元,整个项目预计还可增加2200个就业岗位。

三、关于加快我市水产养殖及鱼塘升级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工作部署,从2021年起实施水产养殖池塘升级改造绿色发展三年行动,进一步提高池塘养殖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推动水产养殖绿色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推进完成养殖池塘升级改造和尾水治理面积约2.5万亩,其中斗门区推进完成约2.1万亩,金湾区推进完成约0.4万亩。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推进。成立了珠海市水产养殖池塘升级改造与尾水治理专项工作小组,由市分管领导挂帅,斗门区、金湾区及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务等部门为成员,统筹谋划推动全市养殖池塘升级改造与尾水治理。金湾区、斗门区相应了区级尾水治理领导小组。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珠海市水产养殖池塘升级改造绿色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强化工作落实,确保工作高效推进。市府办印发《珠海市2024年养殖池塘升级改造及尾水治理工作方案》,以斗门镇大赤坎村为示范,建立健全市、区、镇、村分级水产养殖尾水治理领导协调机制,开展治理方式与模式创建。  

(二)强化跟踪督导,有力有序推进。通过邀请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农业工委、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等单位现场调研指导,赴广州、佛山调研学习,召开专题工作会议,以及建立月调度、通报汇报工作机制等举措,持续推进斗门、金湾等水产养殖主产区养殖池塘标准改造和尾水治理。截至目前,共开展调研35次,召开专题工作会议15次,调度19期,形成工作简报5期、发出提醒函5篇次,持续推进内陆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约2.5万亩。

(三)强化资金保障,加快项目建设。积极申报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并统筹落实安排市区财政配套资金,支持开展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累计申请安排各级财政资金约10871万元(其中省级以上财政资金约5871万元,市级财政资金约5000万元),用于支持开展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目前,正在梳理同类项目结余资金以及无法推进的项目资金情况,将积极向省农业农村厅申请调整资金用于尾水治理。同步争取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创新技术项目资金,加快海鲈陆海接力养殖技术升级,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四)开发新质生产力,提升产业潜力。一是推动珠海市农业发展中心积极探索白蕉海鲈“陆海联动、接力养殖”模式,开展系列科研攻关试验,首创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海鲈“急性升盐”技术,提升海鲈品质。二是加快产业转型。积极推动珠海市农业发展中心联合区、镇农业农村部门和行业协会进行免费推广应用,加快培育我市海鲈产业新质生产力,运用科学养殖技术手段赋能珠海现代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推广健康养殖,加强源头治理。一是全面推广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模式(如广茜草-罗氏沼虾混养绿色养殖模式、生物菌多营养层级健康养殖模式)和“两高两低”(高价值、高尾水达标排放率、低密度、低饲料投喂量)水产养殖品种,探索形成本地治理模式。二是制定印发《珠海市水产养殖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指引》《珠海市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培训方案》,指导各区镇有序开展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培训。目前,全市累计开展了12场健康养殖技术和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集中培训及现场宣贯工作,发送宣贯短信共计39298条,覆盖人员数量19649人,进一步提高养殖主体对养殖尾水循环利用及达标排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引导和带动养殖主体全面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

感谢对我市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你们继续对“三农”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珠海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7月15日




分享到:

主办单位:ty8天游平台登录

政府网站标识码:4404000012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0161号 粤ICP备0502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