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关于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第20220250号提案答复的函
李梅、贺军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动珠海文化繁荣发展,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案》(第20220250号)收悉。经综合市委宣传部的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近年来我市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开展的具体工作
(一)以建设文化强市为总纲,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发展。
一是提质增效,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编制《珠海市公共文化设施规划》《珠海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出台《珠海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体系 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珠海市加快推进公共文化基层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不断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丰富市民群众文化生活,助力珠海市文化繁荣发展。截至2021年底,珠海市有市、区级图书馆(文化馆)8个,其中7个为国家一级馆;有镇(街)综合文化站24个,全部达到省特级站标准;有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21个,已基本形成市区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我市公共文化场馆常年免费开放,开展文化艺术培训、讲座、沙龙、活动等有特色、有针对性、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服务。2021年,“艺起精彩”斗门区文化馆总分馆配送服务项目被评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优秀案例名单,香洲区“文化香洲·缤纷四季”系列活动成功创建第三批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斗门区成功创建第三批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二是打磨提升,促进文艺生产精品迭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抒写、为时代讴歌,文艺精品创作屡获殊荣。2017年,《疍家女》囊括了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剧目一等奖等全部六个奖项、小品《领导的盆栽谁来剪》获得广东省廉政小品曲艺创作大赛金奖;2018年,情景快板《草地夜话》、《海魂》获广东省第九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金奖;2019年,表演唱《鲸之泪》、快板《回归》,获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少儿艺术)一等奖。古元美术馆自创展览“百幅精品·百年回顾——致敬古元暨古元先生生平与艺术精品展”获评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项目,是全国唯一的地级市美术馆获此殊荣。2020年,小粤剧《家访》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百年百部小型作品创作计划”。在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上,《龙腾伶仃洋》获综合类节目一等奖、单项类优秀表演奖,《乐从大湾来》获综合类二等奖;《浪漫珠海》获旅游演艺大型作品优秀奖。重启珠海文学艺术“渔女奖”评选,高起点设置评奖条件,授予报告文学《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等9部作品为珠海市第五届文学艺术“渔女奖”,授予音乐会《乐从大湾来》等32部作品为珠海市第五届文学艺术“渔女奖”提名奖,通过评奖引导鼓励精品创作;成功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大型民族交响组曲《簕杜鹃与金莲花》,以艺术精品为载体,深情讲述珠澳两地在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程中唇齿相依、融合发展的生动故事;成功承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新年音乐会“扬帆远航大湾区”,借助央视舞台全面展示珠海文化文艺实力。三是发扬传承,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建立文物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形成市、区、镇三级政府和文物所有者或使用者“四级联动”的层级保护监管网络。搭建珠海市智慧文博云平台,实现文物预防性保护、日常管理、文物研究利用的一体化综合管理与服务,夯实文物保护基础。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申报工作,唐家湾镇、斗门镇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促进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串联我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和提升珠海近代名人历史文化游径、“容闳与留美幼童”历史文化游径、粤海古道历史文化游径等3条历史文化游径和中山-珠海孙中山故里游径、岐澳古道(珠海段)等2条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游径,增强对岭南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开展“红色遗址保护建设”和“红色遗址展陈提升”行动,提升苏兆征故居陈列馆、杨匏安陈列馆、林伟民陈列馆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水平。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积极探索非遗保护及传承新路径,让非遗“融入社会、融入生活、融入时代”,建立10个市级传承基地和46个区级传承基地。充分发挥珠海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功能,结合博物馆丰富的展览资源和馆藏文物资源,陆续研发适合青年学生的研学课程。在场馆活动策划、教育课程设计、博物馆档案管理、协助讲解服务、信息统计服务、博物馆文案策划、活动会务礼仪、等方面长期开展公益志愿者招募。
(二)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提升文化交流合作水平。
一是发挥区位优势,与港澳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珠海地处沿海、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先后签署《珠海市文化体育旅游局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文化交流合作协议》《中珠澳旅游合作备忘录》《香港旅游发展局与珠海市文体旅游局旅游合作协议》《港珠澳三地旅游合作框架协议》《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旅游联合会章程和协议》,加强珠港澳三地文化、旅游交流合作。二是打造品牌活动,提升珠海文化影响力和城市形象。中国国际马戏节从2013年开始举办,从2016年开始每两年一届,已连续成功举办6届,共吸引了47个国家的顶尖马戏表演团队同台演出,带来了159个精彩纷呈的精品节目,累计观看演出人数近40万人次。珠海莫扎特国际青少年音乐周自2015年以来成功举办三届,共吸引了超过2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青少年演奏者参加,为全球青少年搭建起古典音乐学习交流平台。举办珠海市民艺术节、滨海之声音乐会、青少儿艺术花会、“同饮一江水”广东省劳动者歌唱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品牌文化活动。2021年成功举办首届珠海艺术节,在一个月时间内为市民带来国家话剧院《四世同堂》、国家京剧院《锁麟囊》、湖北省歌剧舞剧院《洪湖赤卫队》等14台18场精品舞台演出,邀请著名指挥家何占豪、著名策划人朱海等文艺名家举办了5场主题文化沙龙,在珠海博物馆、各市民艺术中心组织15部百余场国产优秀电影展映,参与市民近10万人次,成为珠海崭新文化名片。三是依托高水平艺术团队,搭建珠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平台。借助珠海大剧院、华发中演大剧院场地和院团优势,组建青少年艺术院团队伍,通过加强与香港、澳门文化部门和演艺机构的合作,共同搭建三地青少年文化交流合作平台。2019年7月,珠海大剧院童声合唱团赴香港参加“亚太合唱高峰会”演出,优异的表现获组委会授予杰出自信和风格奖。同月,“珠港澳青少年交流音乐会”在珠海华发中演大剧院举办。珠海华发中演大剧院与澳门少儿艺术团签订合作协议,成立珠澳青少儿艺术交流实践基地暨澳门少儿艺术团珠海分部,通过青少年艺术交流,促进珠港澳人心交融。
(三)以“产业第一”为目标,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优化升级。
一是出台政策引导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出台《珠海市“十三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规划明确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体思路,指明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提出总体布局方案、各片区布局指引及相关战略措施,推动珠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牵头编制《珠海市“十四五”文旅融合发展规划(2021-2025)》,着力加强文化旅游价值引领,增加优质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提高文化旅游服务效能,优化文化和旅游发展环境,创新文化旅游交流推广,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目前已经专家评审会、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会议研究审议通过,将适时印发。二是实施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充分利用“三旧”改造项目,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目前已建成4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金嘉创意谷、V12文化创意产业园、金地动力港、乐士文化区)和4个文化产业特色基地(吉莲19艺文空间、左右创意园、东方文化艺术交流与发展基地、北山中西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其中金嘉创意谷、V12文化创意产业园创建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截至2019年末,全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1万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0.42万人,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21%,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三是打造文化创意产业赛事品牌。2019-2021年,我市连续三年举办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珠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文创联盟承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经过精心筹备组织,大赛已被列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度内地与港澳文化和旅游交流重点项目”、“2022年度内地与港澳文化和旅游交流重点项目”公示名单。大赛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优势,以“创意改变生活 文化提升品位”为主题,弘扬、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创意设计为窗口,推动粤港澳三地文创产业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设计行业的交流合作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
总体来说,我市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正如李梅、贺军两位委员在提案中指出的,与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城市相比,珠海仍存在一定差距。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经济特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都要交出优异答卷”的重要指示要求,充分吸纳李梅、贺军委员的提案建议,对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对标国家、省的工作要求,全力加强文化强市建设。
二、下一步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开展的工作计划
(一)加强文化交流合作,助力人文湾区建设。
一是深挖珠澳文化艺术合作空间。打造珠澳“文化走亲”交流品牌,建立两地文化文艺常态化交流工作机制,通过支持、鼓励两地艺术院团、艺术院校、演出机构、文化场馆在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书法、摄影等文化艺术领域广泛开展交流合作,以艺术培训、人才交流、展演合作、精品共创等形式,促进珠澳文化的广泛交往、深度融合、全面发展。二是积极推动区域协同联动。继续加强与香港、澳门和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文化部门沟通联系,打通信息屏障,依托珠海大剧院、华发中演剧院等高端文化场馆平台,推动更多高品质文化合作项目落地,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文化类社会组织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和对外交流服务的形式,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推动一批深受大湾区群众喜爱的粤剧戏曲、书法绘画等文艺领域作品开展民间交流。优化对外文化交流审批流程,市级层面加快申报材料审核,加强与省文化和旅游厅沟通,充分掌握活动审批进度。三是拓展城市品牌活动资源。及时掌握最新疫情防控政策对举办大型文化交流活动的具体要求,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探索线上、线下多种活动形式,继续发挥好既有品牌文化交流活动魅力,办好中国国际马戏节、第四届珠海莫扎特国际青少年音乐周、珠海沙滩音乐节、第二届珠海艺术节、2022珠澳交响音乐会、2022珠港澳合唱音乐会等特色系列活动,确保城市品牌文化活动不断档、有成效。
(二)提升展览陈列水平,充分发挥历史文化价值。
一是充分激发博物馆发展活力。积极配合加强与国内其他城市的文化联动,链接国内优秀展览资源,继续发挥好珠海博物馆在推动珠海文化繁荣发展,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整合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资源、社会资源、教育资源、生态资源,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以文化遗产守护者的角色长期推动珠海历史文化发展。二是加强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传承和弘扬好岭南文化、红色文化、改革开放文化、海洋文化资源,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工作,让历史文化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推动历史文化资源作品化、精品化、旅游目的地化。三是丰富展陈内容及设施。推进珠海古元美术馆改扩建工程建设,全力打造城市艺术新名片,为更好地向市民提供艺术鉴赏和美育教育、加强与大湾区城市美术馆联动提供阵地保障。强化红色革命遗址教育功能,提升苏兆征故居、杨匏安陈列馆、林伟民与中国早期工人运动史迹陈列馆展陈和运营管理水平。鼓励民办美术馆、民办博物馆充分开发自身展陈资源,增强公共服务水平,发挥更大社会效益。
(三)持续擦亮品牌,全力办好第二届珠海艺术节。
在首届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艺术节门类形态,以舞台艺术为核心、多种艺术样式为补充,坚持高雅艺术和群众文艺相结合、本土原创和引进精品相结合、剧场内外相结合、城市内外相结合,持续提升艺术节品牌影响。一是在现有话剧、歌剧、舞剧等剧目基础上,增加交响乐等艺术门类,并增加具有国际元素的经典剧目。重点谋划第十四届中国航展期间的剧目安排,切实为航展举办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二是统筹用好珠海大剧院、珠海华发中演大剧院两大剧院及其他公共文化场所,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节活动。组织好精品艺术、文化沙龙进校园等活动,进一步扩大艺术节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三是积极加强与澳门有关机构和团体的对接,推动珠澳“文化走亲”交流活动与艺术节各项安排更好地互动和结合。四是开展艺术节 LOGO 征集活动,面向全社会广泛征集艺术节标识、主视觉形象等。除开闭幕式外,第二届艺术节初定包括舞台艺术精品展演、主题展览、市民艺术荟优秀作品展演、澳门文化周、青年艺术周、经典电影周、上海国际艺术节珠海分会场,以及文化沙龙、艺术节 LOGO 征集等系列配套活动。各项安排根据省市有关部署、疫情防控要求和项目实际对接情况等动态调整。
(四)丰富供给手段,增添城市文化活动内涵。
一是抓好文化精品创作展演。立足本土挖掘资源,梳理珠海历史文化名人和事件,围绕珠海岭南文化名片、香山文化标识推创作排演好歌剧《侨批》、舞剧《水上新娘》、话剧《容闳》等一批反映珠海传统文化与当代风采、代表珠海城市文化高度的精品力作。鼓励珠海大剧院、华发中演剧院等高端文化场馆依托院线优势,引入更多精品剧目,推动高雅艺术普及。二是开展优质公共艺术服务。组织开展青少儿艺术花会、珠海市民艺术荟等市级品牌活动,举行“艺术课堂”等惠民演出。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下沉,通过总分馆机制把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动态延伸至基层,大力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开展“我们的节日”、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等活动。推动非遗传承发展,组织开展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鼓励各区结合本土特色举办非遗少年说、民俗大巡游、珠中江沙田民歌邀请赛等活动。三是营造“全民阅读”浓厚氛围。充分发挥市图书馆为中心馆,各区图书馆为总馆,各镇街文化站为分馆、村居文化室为服务点的公共图书服务体系,筑牢全民阅读阵地基础。充分挖掘景区酒店、游客服务中心、民宿等多种旅游资源,推进文旅融合品牌“粤书吧”建设,为旅行者打造舒适优质的公共阅读空间。继续举办好南国书香节珠海分会场、珠海最美书店评选、乡村阅读季等品牌活动,策划具有本地特色、吸引各年龄段市民群众参与的阅读活动,营造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浓厚氛围。
(五)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一是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全面贯彻落实市委“产业第一”的部署要求,扎实编制《珠海市文化发展改革“十四五”规划》《珠海市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及《珠海市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珠海市“十四五”文旅融合发展规划(2021-2025)》并稳步推动落实。推动市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向文化产业方向倾斜,发挥文化龙头企业带动引领作用,加大优秀文化企业、优质文化产业项目引进培育力度,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办好“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推动粤港澳三地文创产业发展和交流转化,打造区域知名文化创意城市。二是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加大对珠海现有文化资源及平台载体的整合力度,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双轮驱动,推进文化科技旅游等深度融合,突出抓优势领域、抓龙头企业、抓重点园区三大抓手,依托珠海传媒集团文化综合体和珠海传媒城市更新项目,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园区,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支柱性产业。三是大力培育文化产业新型业态。围绕出版传媒、影视娱乐、互联网信息服务、游戏动漫、电竞等领域,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及高校优势,支持文化企业单位加大产品创新,加快培育线上演播、数字展览展示、数字广告、数字娱乐、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推出更多以互联网、移动终端为载体的数字文化产品。深化融合发展,以数字化推动文化与其他产业领域融合发展,促进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数字文化业态与电商、零售、旅游等领域创新融合发展。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你们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2年6月14日

.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