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山河流域跨界防洪及河涌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珠海部分》政策解读
一、编制背景
前山河全长23公里(珠海段约8公里,中山段约15公里),流域总面积328平方公里,既是珠海、中山两市的防洪排涝的重要通道,亦是城市重要的滨水景观带和开敞空间。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前山河流域呈现主河道水动力不足、内涝风险高、管网短板突出、面源污染种类多样等问题,多年来珠海和中山两市在前山河水环境治理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逐渐由早期的两市分区治理转为联动治理,虽治理初显成效,但上述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解决珠中两市跨界区域前山河流域防洪排涝和水污染问题,经研究,珠海、中山两地共同出资组织编制《前山河流域跨界防洪及河涌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按照重大行政决策要求履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和市规委会审议等程序,经十届市政府第41次常务会议审议,由市水务局于2023年9月20日印发。
二、主要内容
(一)规划范围和水平年
规划范围为前山河流域集水面积,约328平方公里,其中,珠海市境内114平方公里,中山市境内214平方公里。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近期水平年为2020年,远期水平年为2025年。
(二)规划原则、目标
一是规划原则。以人为本,科学谋划;生态防洪,人水和谐;科学整治,系统控制;流域联动,共治共管;创新机制,建立长效。
二是规划目标。针对前述前山河流域问题,充分分析流域的洪涝灾害、水环境特点及规律,建立生态防洪安全体系、全面系统的治污体系、水清岸绿景美的景观体系,增强水体流动性,确保水质逐年改善,防洪排涝能力稳固提升,构建水体清澈、生态平衡、人水和谐新格局。
(三)重点任务
一是建立生态防洪安全体系。分为防洪工程、排涝工程和生态补水工程,并兼顾景观需求。珠海境内主要实施内河涌堤防岸线加固、新建水闸、跨界区域泄洪排涝工程等防洪工程,金凤路泵站、北山村泵站等排涝工程,广昌水闸(泵站)改扩建、石角咀水闸重建(泵站新建)、广昌涌沙心涌岸线增高加固工程等生态补水工程。
二是建立全面系统的治污体系。提出五方面治理思路,分别为分区因地制宜综合整治、从末端治理为主转向污染源头控制为主、构建必要的保障机制、科学合理统筹重点工程的实施和落实河涌调水措施。珠海境内主要实施区域截污管网完善工程,污水厂提标改造工程,开展流域内14条河涌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强入河排污口整治。两市共同实施中珠联围联合调度生态补水,构建流域联防联治机制。
三是建立健全流域统一管理机制。建设前山河闸群智能联合调度与实时监控系统,实施前山河流域中珠联围群闸联合调度(生态补水)方案,建立健全前山河流域统一管理机制,深化落实珠中跨界区域水务环境合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珠中两市前山河流域水务工作推进协调小组,加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涉水治污建设和水闸(泵站)联合调度协作,强化流域共同治水管水成效。
三、主要工作成效
2019年以来,香洲区和市有关部门结合《规划》成果,全面推进前山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完成广昌水闸(泵站)改扩建工程、实施中珠联围联合调度补水措施等,前山河流域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国考断面水质优良,2020年以来前山河石角咀水闸国考断面水质平均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二是前山河流域雨污分流工程效果显著,2021年以来流域内拱北、南区等水质净化厂BOD5进水浓度大幅提升。三是城市内涝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今年香洲主城区已历经9次中到大雨和局部暴雨天气,均未内涝致灾。

.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