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 市政协 开放广东 智能问答 | 手机版 网站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聚焦“四个精准”推动困难群众就业帮扶走深走实

  近年来,市民政局立足统筹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职责,聚焦困难群众多元化就业需求,积极拓宽困难群众救助帮扶渠道,持续加大困难群众就业帮扶力度,健全完善就业兜底帮扶措施,围绕“对象精准、岗位精准、培训精准、成效精准”四个维度发力,共同为困难群众就业帮扶搭建桥梁,跨部门联合助力困难群众实现就业。

  一、聚焦“对象精准”,调研摸排就业需求

  2024年9月,珠海市民政局联合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妇联、市残联印发《珠海市困难群众就业精准帮扶项目工作方案》,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启动珠海市困难群众就业精准帮扶项目,建立常态化困难群众就业机制和就业渠道。通过健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做实“大数据+铁脚板”走访摸排,及时发现和救助帮扶失业待业低收入人口。一是线上“大数据”信息比对。依托省“粤众扶”综合救助信息系统,做好失业待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人员的数据比对和监测预警,动态掌握其就业状况、家庭支出、困难情形等变化情况,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社会救助范围。是线下“铁脚板”摸排走访。发动基层社会救助经办人员通过实地走访、电话探访等方式,全面摸排有劳动能力未就业困难对象的基本情况、就业需求、求职意向、技能水平等信息,建立困难群众就业帮扶信息台账,并做好动态更新、全程跟踪和因人施策。

  二、聚焦“岗位精准”,按需匹配工作岗位

  根据服务对象的困难类型和就业需求,市民政局会同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妇联、市残联采取多种方式集中帮助困难群众就业创业,每年至少开展4场以上就业困难人员专场招聘活动。在元旦、春节、三八妇女节以及国家助残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多形式多渠道举行“春风行动”、“巾帼助航”、“残疾人就业圆梦”、“大学生招聘”等送岗系列活动,集中组织专场招聘,定向推送就业岗位,全力帮扶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同时,聚力打造市、区、镇三级联动的就业帮扶服务体系,依托各区、各镇(街道)的“就业驿站”、“零工市场”、“社区工厂”、“创美庭院”等阵地,针对困难群众、残疾人、单亲妈妈等不同的群体常态化组织开展分层分类的招聘活动,进一步拓展困难群体灵活就业创业渠道。9月9日,民政、人社、妇联、残联四部门联合举办2024年“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面向应届毕业生、往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困难家庭大学生、残疾大学生等求职群体,搭建用人单位与求职人员供需对接平台,发动28家企业提供920个就业岗位,超320名求职者入场应聘。

  三、聚焦“培训精准”,提升就业创业技能

  紧盯市场需求,在强化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创新培训模式等方面持续发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与就业培训,积极优化“培训+就业”服务,实现企业用工和困难群众就业的双向奔赴。一是精心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就业困难人员的技能培训服务需求,结合本地企业用工情况,重点开发就业困难人员需要的技能培训项目,每年开展不少于2场的职业技能培训。二是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依托基层就业平台、广东公共求职招聘平台,针对困难群众就业需求,主动提供职业指导、政策解读、岗位推介,以及培训、见习、创业指导等个性化就业服务。三是强化就业帮扶政策宣传。组织“双百”社工、公共就业服务人员联合开展就业帮扶政策宣讲,提高困难群众对就业创业政策政策的知晓率,提升困难群众就业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

  四、聚焦“成效精准”,跟踪问效形成闭环

  坚持在推进重点群体就业、保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方面纵深发力,持续为困难群众送政策、送服务、送岗位、送温暖,助力困难群众创造美好新生活。一是做好定期跟踪回访。由民政部门牵头,建立就业困难人员跟踪服务机制,定期对就业创业人员进行回访,精准掌握对象的就业情况,持续做好跟踪指导服务。二是健全帮扶长效机制。动态更新就业困难人员的问题与需求,完善“一人一档一策”帮扶措施,落实就业困难群体分级分类实名制动态管理和长效帮扶机制,实施个性化帮扶和跟踪帮扶。三是讲好就业创业故事。充分依托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广泛挖掘就业致富典型案例,加强对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已就业典型案例宣传,引导树立正确就业观和价值观。




分享到:

主办单位:ty8天游平台登录

政府网站标识码:4404000012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0161号 粤ICP备0502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