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加速打造全国首个“1平方公里”现代化海洋牧场样板区 先进技术让外籍记者惊叹“堪称奇迹!”
CGTN外籍记者采访现场工作人员。
在碧波荡漾的珠海万山隘洲岛海域,伶仃牧场2号养殖平台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CGTN美国籍记者肖恩·弗林·凯勒斯。3月24日,这位走访了中国20多个城市、深度观察中国发展的资深记者,在登临这座科技感十足的养殖平台时连声赞叹:“这堪称奇迹!”
作为珠海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产业园的核心项目,该项目采用“1+N”集群式养殖模式,以伶仃牧场1号为中控平台,伶仃牧场2号、3号为主要养殖单元,并配备30个90米周长的重力式网箱,总养殖水体达24.5万立方米。目前,伶仃牧场2号、3号已率先完成布放。
参观过程中,肖恩登上伶仃牧场2号,操作人员现场向他演示智能投喂系统如何精准执行投喂。珠海市海洋装备研究院技术总监朱文博介绍,该平台集环境监测、鱼群生长分析、远程操控等功能于一体,具有结构简单、抗风浪能力强、单位水体造价低、营运零排放等特点,通过岸基控制中心即可实现无人化养殖。
肖恩说,这是他是第一次来到中国海洋牧场深入实地参观。“巨大的网箱中能养殖什么鱼类?”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海洋牧场板块副总经理王申介绍,该项目不仅规模化养殖经济鱼类,还试养东星斑、黄鳍金枪鱼等高附加值品种,探索产业链延伸与价值提升,投产后预计年产海鱼2500多吨。
肖恩特别关注养殖鱼类的健康问题。针对他提出的“养殖鱼类是否会受到细菌感染”的问题,王申表示:“一旦发现养殖水体中的鱼类感染鱼病,我们会第一时间现场取样,并通过‘鱼类诊所’将初步检测结果发送给专家进行在线诊断,提供诊疗方案。传统的养殖方式需要渔民将染病的鱼捕捞出来送到岸上进行检测,现在通过远程视频和信号传输,可以第一时间做出诊断处理,能减少渔民的损失。”
肖恩表示,客户和运营商都能远程监控养殖鱼类的状况,并及时发现鱼类是否受到病菌污染,这一点至关重要。“细菌感染是困扰传统渔场的老大难问题,但这个位于科技前沿的养殖基地,能够实现早期预警,一旦发现问题,科学家就能及时介入治疗,确保鱼类健康,消费者也买得放心,发展前景真是令人惊叹,堪称奇迹。”
在辽阔的大海上,伶仃牧场2号、3号与周围30口重力式网箱交相辉映,今年上半年,具备控制中枢功能的伶仃牧场1号将布放于此。届时,全国首个“1平方公里”现代化海洋牧场样板区将加速建成,通过集群式智能化的渔业养殖模式,实现海域资源集约化开发与立体化养殖,推动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
(来源:珠海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