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美丽河湖入选省级优秀案例 工业污水零直排建设成绩斐然 珠海市筑牢高质量发展水生态根基
大镜山水库入选2025年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8月6日上午,珠海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记者获悉,我市一批河湖入选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美丽园区”工业污水零直排建设成绩斐然,上半年实现园区涉水问题零投诉,园区周边国考断面水质提升到Ⅱ类,两个近岸海域监测点位水质达Ⅲ类。
重点水体变身美丽河湖
近年来,我市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工作,加快实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美丽河湖愿景,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水生态根基。我市将河湖细化为“城镇型河流、自然生态型河流、湖库”三种类型,梳理出111条重点河湖,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动美丽河湖保护建设,探索符合珠海实际、富有珠海特色的“千姿百态、各美其美”的实践路径,打造出一批美丽河湖标志性、创新性成果。
我市前山河、天沐河已分别入选2021年、2024年“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竹银水库、杨寮水库、竹仙洞水库、大镜山水库入选2025年“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目前已完成公示,另有黄杨河、东岸排洪渠、金湖、三板涌等4个河湖建成市级美丽河湖。
美丽海湾改善亲海空间品质
我市在美丽海湾建设中,重点打造淇澳岛—拱北海湾、万山群岛两个美丽海湾,针对两个海湾的生态环境特点和湾区发展定位,实施一湾一策,统筹推进陆海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和亲海品质提升。目前,两个海湾均已入选第一批广东省美丽海湾名单,万山群岛海域入选第一批广东省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正在公示)。
此外,我市近几年修复了香洲区“一带九湾”中的香炉湾、美丽湾、绿洋湾等多个岸段的沙滩岸线,香炉湾沙滩先后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及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陆续修复了锦塘湾、海豚湾、东澳湾、三角岛等多个海岛岸线和主要海湾,提升安全性能的同时,改善亲海空间品质,群众滨海体验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在美丽海湾建设中, 我市始终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多年的努力,自然岸线、滨海湿地得到有效保护,珠江口白海豚、淇澳岛红树林、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境和生物多样性不断提升。珠海市淇澳红树林湿地保护生态修复入选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
环境整治屡出全国典型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近岸海域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投入约60亿元开展入海河流前山河及凤凰河等流域综合整治,通过美丽中国“珠海实践”项目投入约138亿元,谋划了25个重点工程。目前已完成全市446条河涌、排洪渠以及435.47公里海岸线排污口的全覆盖排查,入海排污口监管得到有效规范。三角岛湖泊整治入选2025年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在推进“美丽园区”工业污水零直排建设方面,我市对“排污单位、排污通道、排污口、受纳水体”实施全过程管理,最终实现“消除污水直排、处理提质增效、增加环境容量”目标。市生态环境局总结形成“2+2+2”六大创新举措,为开展工业污水治理探索出“珠海模板”。上半年,我市实现园区涉水问题零投诉,园区周边国考断面水质提升到Ⅱ类,两个近岸海域监测点位水质达Ⅲ类。“2+2+2”建设经验作为全省工业园区污染防治经验上报生态环境部,今年7月,我市富山工业园建设经验获评生态环境部“2024年工业园区水环境管理典型案例”。
区域成果>>>
斗门区:从“治水”到“兴水”
斗门区黄杨河通过构建控源截污体系,控制污染入河排放,加强水系连通和水生态保护与建设,使得黄杨河“焕然一新”。“十四五”以来,黄杨河水质年均值均达优良,流域内8条往日的黑臭水体均实现长制久清。同时,斗门区以水为纽带,将生态环境治理、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依托流域打造“黄杨宋莲”乡村振兴示范带,带动22个村集体年收入超百万元,实现了从“治水”到“兴水”的突破。
金湾区:飞鸟游鱼种类倍增
金湾区金湖公园通过改善闸坝调度,加强水污染防治,完成绿美广东珠海生态示范点建设,建设了7.5亩义务植树基地、30亩红树林特色景观,其水生态优化明显,水体自净能力提升60%,鱼类种类由7种增至16种,鸟类记录从23种增至51种。此外,金湾区还打造243平方米的绿美生态科普展厅,使得游客居民亲水体验大幅提升,获得了省级幸福河湖称号。
(来源:珠海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