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乡村】里神前村
里神前村,位于香湾街道北部,港湾大道神前路凤凰山东侧,因村庄供奉一尊神像,神像面向村庄遂取名里神前村。曾用名猪笼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当年毛氏先祖因贫困从广东长乐县经过三年迁徙,寻到里神前栖居而形成村落。村民主要为毛姓,明末毛氏先村民均为汉族,属于客家民系,通用客家方言。2015年底,户籍人口300人。
里神前村村貌(2016年)
传统民居为客家民居,标志性建筑有毛辉碉楼。该碉楼位于村头里神前街38号,建于民国时期。坐北朝南,底部长9.5米,宽9.5米,向上逐渐收分,占地面积约90.3平方米。花岗岩砌墙,墙厚0.5米,楼高两层半,8.5米高,平顶,四周砌1米高护墙。四周开有窗和炮眼,正面有拱形窗口,是神前的瞭望台及防土匪盗贼的安全防御建筑,曾对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毛辉碉楼
现存宗祠一座,为毛氏大宗祠,位于神前社区里神前94号,清代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三间10.1米,两进夹一天井17.9米,建筑面积约180.8平方米。抬梁与穿斗混合结构,硬山顶,青砖墙,石墙基,石柱础,博古屋脊,陶制瓦当,雕花封檐板,墀头有灰塑,檐下有彩画。凹肚式门楼,大门嵌花岗石门夹,石门枕,虾公梁上置石狮和异彩柁墩,梁下有雀替。楹联“神灵钟秀气;诗学绍芳声”,立于康熙年间,现存于毛氏大宗祠大门两侧。“毛氏大宗祠”木匾,书于清康熙年间,存于毛氏大宗祠大门上方。该祠保存完好,逢重大节日开放,对研究清代珠海地区祠堂文化和毛氏族人发展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毛辉碉楼
村有不可移动文物凤凰山古道遗址和唐珠海夫妇合葬墓。凤凰山古道遗址位于神前社区凤凰山上,始建于明朝时期,重建时间不详,属香洲区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从鸡山到东坑,5000米长,宽0.1米至1米余不等,路面材料为石板、石头和泥土,现仍在使用中。村现存古桥百峒溪石桥,长15米,宽1米,全石头垒建,平桥。古道上尚存百峒溪摩崖石刻,始刻于清朝时期,竖写阴刻“百峒溪”三个大字,高1米,宽0.28米,幅面0.28平方米。该石刻对研究明清时期珠海地区交通和道路周围自然环境有重要参考价值。
里神前村世世代代有个特别的风俗,因村的占地面积不大,村民人数不能超过200人,如果超过200人,就会有村民分到其他地方居住。祖先们将村比喻成一条小帆船,经不起大风大浪,在村中种了一棵大树,当作帆船的桅杆,保护村民的安全,如今村里只有70户人家,约300人,其中约100名外嫁女未迁出户口,如果不计算在内的话,实际在村人口始终保持在200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