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乡村】草堂村
草堂村,坐落于三灶镇观音山正南面,东至草堂湾,南至云帽山,西至鸡啼门出海口,北靠观音山。草堂村始建于清代,村前是海沙堆积区,形成一个天然避风塘——草塘湾,是三灶岛四大海湾之一。因避风条件好,不断有外地渔民安家落户,村民以海湾名命名,称草塘村。后来因“堂”与“塘”同音,改为“草堂村”。世居村民有黄姓和吴姓。2015年底,户籍人口285人。村民均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草堂村村貌
草堂村山海相拥,处于山坡沙地上,属于亚热带气候,空气湿润,有利于植物生长。村后观音山植被丰富,有蟒蛇、野山猪、野山鸡、铁冬青树、野山竹树、五月茶树、香樟树、松树等动植物,特色工艺品有捉泥鱼的泥板、端网、竹编、渔民帽等。
有4800多年历史的草堂湾沙丘遗址坐落在村东。1989年,广东省博物馆和珠海市博物馆对草堂湾沙丘遗址进行联合考古,发掘面积145平方米,深6米,堆积层包含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时代两期的遗存,出土砾石、尖状石器、陶罐、陶钵、石刀、石斧、石网坠、石锛、圆足盘等一批文物。草堂湾遗址2012年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灵岩洞摩崖石刻位于村西半里多远的游岩山灵岩洞石壁上。岩洞左侧石壁上有光绪十年(1884)春分别由草堂弟子黄文澜、庙丁陈维贤、庇下陈英嵩三人题写的三方摩崖石刻。灵岩洞前20余米处石栏围下的地方,一块大石“犹如童子拜伏状”。刻文记录的就是光绪十年灵岩洞奇景,此景今日依旧。灵岩洞摩崖石刻于2011年5月公布为第六批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草堂村民居
草堂村村民长期在海边生活,以海为生,由于广东台风多,因此村民信奉观音和妈祖等。每年农历初一、十五和诞日,村民都会祭拜观音。村里一直流传着禁吃狗肉的传统风俗。
村里渔民造新渔船,第一次下水叫作落排。落排前渔民先备上猪肉、饭、鱼等,烧香祭祀,燃放鞭炮,通常还会在新船头系一块红布,称“系龙须”,船下水时,折纸船放于海面,以祈求平安顺利。船主还会设“新船酒”宴请亲朋好友。
村中流传“忠孝牌坊”典故。清代,草堂村有男子张洪光,以打鱼耕田为生,侍奉母亲,极孝顺。其母病逝后,他决定在母坟旁搭茅棚守坟三年以尽孝。守坟期间被海盗掳去,海盗以杀死其为由勒索其家人拿钱赎人。张洪光对海盗说:“家徒四壁,无钱来赎。母亲早年病逝,守坟三年未到,可否放我归家拜祭母灵后,再任由处置。”盗贼听后觉此人甚有孝心,于是将其放走。张洪光归家后告知其妻,沐浴更衣拜别母灵后回到贼巢。海盗见其守信,最后将其放走。不久,此事传遍三灶岛,继而传到广州。广州省督闻知,派人到三灶岛暗访,确认有此事,因此下令用岩石建造一座忠孝牌坊以表彰张洪光。

.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