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 市政协 开放广东 智能问答 | 手机版 网站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多彩乡村?2022】③ |一个被护庄河围绕的隐世小村——接霞庄

  接霞庄,又称新围、接霞里,坐落于黄杨山以西,虎跳门水道东侧,位于斗门镇西北方向。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因村后紧接霞山,每当晨曦初起,霞气环绕于树林和村庄上空,原称接霞里。后村庄规模拓展为赵家庄园,故称接霞庄。又因其立村于80亩新围垦的围基地,故名新围。庄内有清代开挖的一条长350米、宽38米的护庄河。2008年9月该庄被公布为广东省首批古村落之一。2001年属斗门区斗门镇南门行政村至今。村民姓氏为赵姓。2015年底,户籍人口95人。村民均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四邑话。该村保留有纂修于1930年的《赵氏族谱》,赵承华、赵柏新、赵俭文、赵有为、赵振雄2015年纂修的《赵氏族谱》和《南门众姓谱牒》。重要文献有赵承华1988年纂修的《南门村志》和2015年纂修的《香山潮居赵氏录》。

图片

接霞庄

  村中有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接霞庄古民居(南门村新围31—34号)。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梧轩赵公家塾(崇基堂)在过去是该村祭祖和子弟学文习武之所,匾额“梧轩赵公家塾”为清末状元夏同龢手书。1939年,中共八区区委曾在此地举办一期抗日游击队训练班;1940年,国民党中山八区第七战区抗日游击队130多人驻扎在崇基堂,并由八区政府租下300多平方米民居作为司令公馆;1941年2月,日军从大赤坎入侵当时的政治、文化、商业中心斗门墟后进入接霞庄,把司令公馆烧毁,原驻军和村民及时撤离,无人员伤亡。崇基堂于1954年前后被拆毁,现在只留下断成五块的石匾额。

  该庄南侧(霞山)原有一片几十亩的沙丘,全是生产玻璃的原材料石英砂。1959年开采石英砂,办村企业沙厂,20多年采尽,挖成现在的几个鱼塘。该庄南侧小沙丘原建有关帝庙,又称霞山庙,始建于明天启至清顺治年间,由南门赵氏十二世祖讳之表倡建,分别于清嘉庆元年(1796)、清道光元年(1821)重修;清咸丰七年(1857)由海外侨胞捐款重建,1958年被拆毁。该庄还有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防盗石室,据传,该村大当家赵向荣之长孙群登大屋内的人可避在其中而不怕被火烧。

图片

接霞庄一隅

  近年来,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大力推行“三清三拆三整治”,接霞庄“脱胎换骨”,拆违清乱、管线入地、外立面改造、统一风貌管控,对古村重点保护、适度改造开发,实施“厕所革命”。2018年,接霞庄入选“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2019年初,广东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推进会在珠海召开,接霞庄成为斗门区示范点之一。




分享到:

主办单位:ty8天游平台登录

政府网站标识码:4404000012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0161号 粤ICP备0502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