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珠海 >要闻

四十五载潮头立 将殷殷嘱托化为步步脚印,珠海聚力绘就新时代画卷

2025-08-26

  tqb-20250826-T10_s.jpg

  今年8月26日,珠海经济特区迎来建立45周年。45年来,珠海以拔节向上般的发展速度,诠释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寄语,为新时代经济特区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五次到广东视察,饱含着对南粤人民的深情牵挂,传递出对广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深切期待。

  站在新起点上,珠海将殷殷嘱托化为步步脚印,聚力绘就新时代画卷。从万米高空到蔚蓝深海,从城市蝶变到乡村振兴,这座青春之城将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推动深化改革开放、发展能级再跃升、民生福祉再增进,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继续先行示范、谱写新篇。

  【篇章壹】 

  向蓝天

  ——珠海的高度

  传承“航空基因”打造“天空之城”

  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视察,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广东,发出“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动员令。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指出经过20多年努力,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成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航空航天类专业展会之一,为推动世界航空航天科技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珠海这座流淌着“航空基因”的城市,凭借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海洋经济特色和中国航展的“金字招牌”,加速构建低空经济新兴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天空之城”。

  阔步迈向“双航展之城”

  从全新启用珠海太空中心,打造“永不落幕的航展”,到探索“双年举办中国航展、单年举办亚洲通用航展”,阔步迈向“双航展之城”……

  近年来,珠海持续拓展中国航展“国际交流、全球合作”“军民融合、高端制造”“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科普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四大平台功能,把这张“国家名片”擦得愈加闪亮。

  2025亚洲通用航空展将于11月27日至30日在珠海举办。本届通航展以“通航新纪元、探索低空无限可能”为主题,室内外展览总面积将达6万平方米,聚焦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系统呈现五大主题板块,涉及无人机及低空经济应用场景、航空动力和绿色新能源等领域。

  培育低空经济产业生态

  2023年年底,珠海提出打造“天空之城”战略目标。接连出台《珠海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和《珠海经济特区低空交通建设管理条例》,围绕培育低空经济产业生态、扩大低空飞行应用场景、强化产业要素供给等提出13项具体举措。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珠海构建了先进的低空立体交通管理与服务系统,并成功迭代至2.0版本。同时,总投资达10亿元的“天空之城”全空间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新建项目也于2024年8月获得备案,为低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6月28日,珠海市低空经济产业联盟宣告正式成立,有效整合产业资源,提升珠海低空经济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此外,珠海还积极推动低空经济与旅游观光、城市管理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航空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显现

  从推动珠海航空产业园落地生根,吸引航空工业通飞、摩天宇、翔翼等龙头企业相继落户,到推动“鲲龙”AG600、“珠海一号”卫星星座、云洲智能无人船等“珠海智造”登上航展舞台……

  随着珠海全域低空经济发展的大幕拉开,“天空之城”正在由蓝图变为现实。

  截至2024年10月,珠海73家航空及配套企业实现产值155.64亿元,增速达27.6%。

  2024年,珠海低空经济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98.72亿元,同比增长27.27%,新质生产力正成为驱动城市跃升的强劲动能。

  【篇章贰】 

  向深海

  ——珠海的深度

  集聚蓝色经济澎湃动能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视察时提出,要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全面建设海洋强省。

  今年7月1日,《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广东在海洋经济法治化建设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

  海洋海岛是珠海打开高质量发展新空间的关键所在。当前,珠海立足资源优势,做好特色文章,奋力谱写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改革开路勇闯“深水区”

  经略蓝海,以改革开路勇闯“深水区”。

  珠海率先在全省成立海洋发展局、海洋发展集团,构建起“属地管理、部门协调、经济实体”的“三海联动”新格局。针对“项目落地难”“用海审批慢”的痛点,创新推出“四个一”硬核举措——用海保障一张图、装备登记一张证、养殖保险一张单、两证发放一级办,梳理可用海域约18万公顷、可用岛基3座,力促项目“拿海即开工”,累计推动40宗项目用海获批……

  金融领域积极响应,成立珠三角首家海洋支行,仅2024年,涉海企业贷款金额高达665.62亿元,助力海洋产业蓬勃发展。

  深海牧渔打造蓝色粮仓

  在万山海域,一座座深远海养殖平台星罗棋布,一幅现代化的渔业生产画卷徐徐展开。今年一季度,渔业实现“开门红”,全市水产品总产量约10.22万吨,同比增长6.4%,产量增速居全省前三。

  珠海坚持深化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为主导、以科技为引领,持续推动耕海牧渔全产业链条扬长补短、提质增效。

  其中,珠海新一代海洋牧场平台“格盛1号”专为章红鱼等名贵深海鱼种的规模化养殖打造。其养殖水体达3万立方米,配备了智能渔业管控、清洁能源发电及环境监测等现代化渔业生产系统;今年5月下水的“湾区伶仃”号,是全球首艘水体自然交换型深远海养殖工船,也是国内首创集智能养殖、节能环保、渔旅融合于一体的超级养殖平台。

  截至今年6月,珠海总体养殖水体规模突破120万立方米,其中养殖平台8座、重力式网箱365口。2024年,全市海域养殖产量4.97万吨、同比增长97%,实现深海养殖规模倍增。

  构建“3+3+1”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2024年,珠海海洋生产总值达千亿元。 珠海正加快构建“3+3+1”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三大支柱产业,包括做强临港油气化工、做大海洋旅游、做特海洋现代渔业;三大新兴产业,包括做专海洋高端装备、做精海洋电子信息、做优海洋新能源;一个未来产业,智慧海洋),30家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平台、140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60余个高校涉海研究团队正共同绘制“科技兴海”的珠海图景。

  今年8月,珠海发布“海上新基建”项目清单,涵盖108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额达1100亿元。其中,已签约项目65个,投资292亿元;意向项目投资额达808亿元。

  (来源:珠海特区报)